1、画也会成为“蛀牙”吗?
当儿童时期的孩子正式开始画画后,就画出人的面孔来教他,孩子一要求画,你就画出形状给他看……这样的事,无论是哪一位母亲,或许都曾做过。如果孩子一让你画,你就画给他,孩子会非常高兴,心情很愉快。如果是位擅长绘画的母亲,就一个劲地说:这样的,这儿要这样画,给他画郁金香、洋娃娃、汽车。让孩子模仿自己画的画,对母亲来说,也是件很愉快的事情这是因为母亲觉得孩子可爱,表现出无意识的行为。但是,如果只是因为孩子高兴,就无限制地给他吃甜点,结果反而造成蛀牙。因此,做母亲的会提醒孩子:“老吃甜点不行,会蛀牙的!”对画画,也同样如此,所以大家应以这种严格的爱心来对待。顺从孩子的央求,为他画出形状,就如同让孩子吃过多的甜点而生蛀牙一样。
2、为什么要教形状?
那么,为什么要在画画方面迁就孩子,早早的就教他形状呢?儿童画的画与成人的画是完全不同的,这在于家长并没有以此为前提来看待孩子的画。
其二,则是家长认为自己有能力教儿童画画。文字没人教就学不会,似乎有些家长就有这种竞争的心理,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一点学会写字,并多写些字。但是,画画不像学写字,只要一教就能学会。例如,学写“目”这个字,首先是要记住做为家长、朋友、狗、猴、蜻蜓,甚至鱼都有的具体的眼睛,中文字用“目”来画写这样的规定。然而,绘画却不只是学怎样描画形状,而是要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形状表现出来。况且,表现思想的形状不是教就能够教会的,只能由绘画者自己来创造。
绘画的能力,任何人生来都具备,而且,这也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,极其自然地培养而获取的。当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后,就一定会表现在绘画上。成人乐意关心孩子的这种能力,应为孩子创造涂鸦绘画的场所如:使用优力优“磁性软白板”为孩子制作涂鸦墙等,这才是至关重要的。孩子的绘画,不应是教,而是通过培养才能取得成功。
教授孩子系统地学习绘画技能,要到9岁以后才具有意义,在此之前孩子主要是涂鸦,如果教他画画,反而会使孩子的画误入歧途。这是因为这样做是强行要求孩子的能力超前发展,其典型的表现就是让孩子画形状、为孩子画形状,甚至巨细无漏地指点孩子使用颜料,让他全部涂上等等。
我发现,成人从儿童的画中,或许受到的启发更多。儿童画画时的那种天真无邪,是很难能可贵的。尽管成人对他画的一条线、使用的某种颜色会不满意,但孩子都是天才的画家。虽然他们不像毕加索,对绘画从孩提时代起就有很深的造诣,但他们所绘出的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,却是毕加索想摹仿也摹仿不了的。对这样的孩子,做父母的摆出学校老师的架势教他学画画,难道就不感到羞愧和自不量力吗?
3、教形状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?
绘画,需要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能力:1、手的功能;2、眼的功能;3、语言的功能:4、情感和意欲的功能;5、社会性。通过绘画,这五个重要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。一旦教孩子形状,就将逐渐抑制这些能力的发展。
关于手的功能,就画画来说,则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,自如地运用手,同时也培养了“劳动”、“工作”的手。但一旦教孩子形状,孩子就不能通过自如地动手来得到对多彩世界的发现,以及表现这一发现的乐趣,例如:手如何动?画什么样的线来表现?如果没有了乐趣,手的功能就会减少。再者,教孩子画形状,就等于把其他的,而且是成人的感觉,原封不动地强加给孩子,孩子也就不能照自己的感觉来发挥作用,结果,还可能使孩子的感觉变得迟钝。
受到打击最深的是语言。语言被称作第二信号系统,像杯子、碗这些具体的物品,即使此刻不在眼前,也可以借助语言来进行想像:因此,只要听到“妈妈在做饭”这样一句话,就可以在脑海中想像出这个情景,并把它描绘成一幅画。然而,如果只教孩子画形状,就会使孩子不再通过语言的机能,只照父母所教的画的形状来画画,这样,其绘画方式就会发展成为否定把眼前没有的东西,能当成有一样来想像的语言功能,也就是否定了想象的能力。这种借助语言来想像的重要能力,不通过训练是无法养成的。反过来讲,画画也就是训练提高这种语言能力。
教孩子画形状,是过早地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,还会使孩子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,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,而且还不能概括自己的思考。能画岀有声有色的自我感受,自己亲眼看到的是真情实景的画,就是掌握了人的生命力。画不出这样的画,可以说是自己内心缺少“真实的生活”,所以,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。即使把有名的漫画或动画摹仿得几乎可以以假乱真,这也只是个技术的问题,因为这样的临摹中并没有孩子的真情实感。
孩子试图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画出来的画,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,但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,而小作者也能由衷地体验到表现的满足,这就是人生的一种乐趣,是体验了艺术所带来的欢喜。表现的乐趣是如此地深刻。难道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感受这种乐趣吗?